(資料圖片)
“全國科普月的前身是連續舉辦了22年的全國科普日。從‘日’到‘月’,不僅是活動時間的延長,更是活動內涵的重塑。”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倪志宇說,首個全國科普月以“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”為主題,將組織“系列主場活動”“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”“科普報告話前沿”“科普陣地探未來”“千萬IP創科普”“科學文化進基層”六大版塊活動,打造全領域行動、全地域覆蓋、全媒體傳播、全民參與共享的科普盛宴。
倪志宇將科普月的特點概括為五個方面:一是聚焦科技前沿,激發創新動能,一大批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企業和園區、重點實驗室、大科學裝置等將面向公眾開放。二是多元主體參與,凝聚廣泛合力,全國科普月平臺網站已匯聚各地活動超過10萬場。三是彰顯為民初心,突出科普惠民,系列科普地圖、科普研學路線陸續發布,全國百家科技場館“科學之夜”持續舉行,200多場科學大師劇火熱上演。四是注重創新示范,引領科普風尚,科技館與高校、科技企業共創的“科普創新實驗室”,首次集中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“首臺套、首批次、首版次”創新展品。五是線上線下融合,掀起科普熱潮,如“科普中國”平臺聯合學習強國、微博、抖音等18個網絡平臺開展網絡科普聯合行動等。
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負責人周德進透露,為配合今年全國科普月,分布于全國各地的中國科學院植物園、標本館、天文臺全部開放。此外,中國科學院將組織不少于100位院士走進西部地區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。
科技部九司司長劉育新在會上提到,“十四五”期間,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,不斷完善科普工作的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,推動建設重大科普活動載體,加強科普隊伍建設,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。
目前,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額達到215.06億元,全國科普專、兼職人員共計215.62萬人,全國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共計1779個。“全國各類科普活動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,廣大社會公眾積極參與,科普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。”劉育新說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