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入秋后總覺得累?
其實,秋乏是入秋后身體調整的信號。
中醫認為,秋主燥,燥熱耗氣傷陰,氣虛則四肢無力、神疲懶言,陰虛則口干、咽干,因為人體在夏季損耗的陰津未恢復,陰津陽氣皆不足,故易出現疲乏。
此外,處暑至秋分時節,早晚溫差較大,中午氣溫較高,暑濕較重,濕易困脾,脾主肌肉,故會出現四肢疲憊無力的現象。
秋乏也分類型
中醫還認為秋乏多是“氣血不足”導致,秋季陽氣收斂容易導致疲倦。
秋乏還可分為氣虛型的秋乏和痰濕型的秋乏。氣虛型秋乏容易產生乏力、氣短、出虛汗、越困越睡不著覺的癥狀;痰濕型秋乏,容易出現皮膚偏油膩、腹型肥胖、大便不清爽、下午較困倦等癥狀。
如何緩解秋乏?
面對季節轉換,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:
【作息篇】
1.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,順時養生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、過度勞累,養護氣血。
2.可適度午睡半小時,緩解大腦疲勞。
3.注重紓解心情,避免思慮過度,情緒不安。
【飲食篇】
1.少吃腥膻油膩和辛辣食物,多食富含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,如雞蛋、瘦肉、魚、乳制品、豆制品,紅豆、綠豆、燕麥和新鮮的蔬菜水果等。
2.秋涼后,應少食生冷及性味寒涼之品,以免損傷脾胃,加重“秋乏”。
3.氣虛型秋乏可食用一些黃芪、黃精、西洋參,還有補氣的食材,如山藥,通過補氣血來緩解秋乏癥狀。
4.痰濕型秋乏可食用一些枇杷、蘿卜、陳皮、茯苓等可以健脾化濕的食材或者藥材,應對秋乏。
【運動篇】
1.建議白天適度運動,如慢跑、散步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。
2.上班族可經常伸展腰部、活動筋骨、放松脊柱,既能增強體質,又有助于消除“秋乏”。
3.適當曬太陽。
【調理篇】
1.按揉四神聰穴+百會穴:頭頂正中間是百會穴,它周圍4個點就是四神聰穴,用指腹輕輕按揉即可,四神聰穴有醒神開竅的功效,百會有鎮靜安神、清頭明目、醒腦開竅的功效。
2.泡腳:腳底是全身經絡匯聚處,經常泡腳可舒經活絡,改善血液循環、消除疲勞、幫助睡眠。泡腳水溫一般建議為40-42℃之間,時長建議15-20分鐘,不宜過長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
資訊
- 能坐也能躺 中小學生午休課桌椅有了國家標準-每日熱聞
- 當前聚焦:中國—東盟區域醫藥交易(集采)平臺助力中國醫藥“走出去”
- 中國大模型企業級市場爆發增長 調用大模型日均消耗激增-快資訊
- 實時:開學首日廣東各地海事部門多舉措護航學生“水上求學路”
- 向創新要新動能 愛爾眼科上半年業績穩健增長
- 湖北武漢:智能機器人為伴 喜迎“開學第一課”
- 觀察:央視熱播劇將鏡頭聚焦一群人的奔赴 《歸隊》之路 也是淬煉英雄之路
- “國球兩進”公益行活動為美好生活添彩-播報
- 2025第十五屆中國城市發展及房地產創新大會舉辦 今頭條
- 天潤工業:公司長期規劃也是要將汽車相關行業、機器人相關行業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方面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,將積極的在上述各領域中尋找新的機會 每日觀察